相信在中考前,很多家長對學生都非常的重視,希望給予更多的關懷,讓他們心無雜念的學習,然后考上好的學校。但是很多家長往往不知道,自己的過分關心可能對孩子卻是一種負擔和壓力,下面小編整理了幾點,家長朋友們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正在這樣做。
一、嘮叨
多項調查資料顯示,初三學生感到最重的心理壓力很多是來源于他們的父母,心理學上講的"考試焦慮",在某些父母身上體現得甚至比兒女還明顯。家長的這種"考試焦慮癥",勢必加重考生的考前焦慮。因此,孩子和父母都要以平常心來面對中考,不要在家里總是"中考長"、"中考短"地議論,搞得家庭氣氛緊張。這就是說,在孩子面前,適當的提醒是很有必要的,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需要成人及時適當的引導。但是當提醒變為"嘮叨"后,效果反而不好了。
二、過分關心
為了讓孩子努力學習,我們每天都盯著他完成作業,還專門請假回家照顧孩子,為什么成績還是上不去?孩子平時學習很累,我就照顧好他的生活,連家務都不讓他做,為什么孩子成績沒有長進?有以上問題的家長基本確定都是過分關心孩子了。家長對考生的過分保護使考生產生心理壓力,失去平常心態,影響復習質量。
三、過分干涉
有些家長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,給孩子制定復習計劃,給孩子設立了很多清規戒律,不許孩子接電話,不許孩子打電話,不許孩子看電視……這些考生家長的心是善良的,可是違背了孩子的心理需要,產生的后果是增加了父母與子女的心理隔閡與不滿,甚至產生與父母的沖突。
孩子怎么復習、怎么安排生活,是孩子自己的事情,家長不要橫加干涉,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。當然,家長也不要走向另外一個極端,讓孩子放任自流,這也是不對的,孩子在高考備考期間,可能有一些做法會影響學習,比如說,有些孩子對電視劇很迷戀,本來只想看一會兒,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就繼續看下去了,在這種情況下,父母給以必要的提醒也是應該的。
對孩子的關心是好的,不過任何事情都不能過,而且初中生很多正處于逆反期,可能對于家長的關心會有曲解。合理而適當的提醒和關心是應當的,不過也要根據孩子的反應,不要適得其反,引起孩子的不滿或者情緒,這樣對他們的學習和考試不但沒有幫助,反而會拖后腿。